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专题 文章 用户中心
242小说网 > 穿越重生 > 仙帝重生混都市 > 第二千九百一十七章 鸠摩轮舞

仙帝重生混都市 第二千九百一十七章 鸠摩轮舞

作者:己吾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1-08-24 04:57:48 来源:大海中文网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章节阅读:

“留在这里吧。”余青松领着张钰哲转了一圈后,发出了邀请,“先锋军这边的科研环境是最好的。就某些方面,甚至比国外还要好。”

国外的条件设施可能比这里要好,但在国外待过的他知道,那些好设备后边排着长长的随时可以加塞到他前边的队伍,一年里海轮不到他操作几次,还经常受挤对,真不如在这里舒服。国内就更不用提了,不担心打仗,也得担心薪水和衣食。

“你在国内也听说过了,国内那些搞研究的,想干些实事的都纷纷来先锋军这边了。先锋军几位领导很有魄力,也愿意大量投资科学教育领域,给了我们可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总比苦等在国内耗费时光要好一些。”余青松对这个昔日的手下很看好,不由多劝了几句,“况且先锋军这边不会限制你的身份和柿油,你加入东联国拿两国国籍也行,不加入也行。只要不涉及一些机密,等国内安定了,再返回华夏也行。”

张钰哲听了有些心动。

赶走了日本人这两年,国内老蒋政斧一直忙着内战和强取豪夺,根本顾不上恢复工业生产。科技人员连工资都发不下去,更别提研究了。

结果在先锋军的宣传鼓动下,大量的人才南下。

比如钢铁行业。

抗战结束对外通道一开放,老蒋政斧又恢复了买办风格,大量进口国外战后廉价处理的钢铁。

46年时,国内生产一吨钢需要法币180万元,而美国钢铁售价也只需要58万元。除了各种苛捐杂税的沉重负担外,还有通货膨胀的锅,当年九月法币兑美元大约3千法币换1美元,半年后就需要1万法币来兑换了。

这种情况下,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就算那些官营的,也维持不下去,国内那些钢铁厂产量连抗战时都不如。

收来的日本资产也任其荒废,很多都没有开工。

也一直在买廉价战后物资的先锋军,钢铁产量却不断攀升,已经过了百万吨。虽然比不上那些列强,甚至不如日本二战中的产量,但在很多国人眼中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这奇迹的背后就是大量欧洲甚至日本技工加入进来,仅仅钢铁行业就超过了3千人,华夏国内钢铁行业的熟练工人更是被招揽来了7千多人。跟在他们屁股后边的各等级学徒工,就有3万多人。先锋军钢铁行业忙着工作和正在建设以及参与相关培训的人员首次突破了10万人。

他们不止为百万吨钢铁忙碌,还在为先锋军打造一个个钢铁基地而努力着。

打造一个完整的工业基础体系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年轻的先锋军来不及培养大量人才,只能从华夏汲取。

“你可以一边研究天文,一边教育育人,多培养几个学生,以后说不定可以带回祖国。”余青松微微一笑道。

他心中就是这么想的,哪怕他决定留下来,也要培养个好学生回华夏去。

先锋军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春节后的一次聚会中,他听说东联国的中专和大学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6所,在校人数超过了10万,其中包括大专在内的大学生在校人数就超过了一半。

再过一两个月,先锋军培养的第一批本科生就要毕业了,估计人数会超过八百人。

当初还在二战时期的44年,东联国还没有建国,先锋军就在清迈、万象、琅南塔等地建起了大学,培养起了人才。

这点本科人数看似不多,但若是加上当年的大专毕业生,总人数会超过三千人。明年这个数量会上升到七千人,而到后年会继续翻一倍。

这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华夏此时大专以上毕业人数不过在一两万左右。其中大半还是学习法律、政治或者其他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不到一成,学工程的也刚刚一成出头。而听说先锋军这边有五成以上学理工的,另有三成是学教育、医学和农林相关专业的。

“听说这边给学生上课是上大课?还有电影教学?”张钰哲好奇地问道。

余青松哂笑一声道:“没那么夸张。目前学生多一些,大课上得多一些罢了。有些名家的经典课程,被录下来在大课堂上播放其实很方便,不占用太多时间,还能让学生多学几遍。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不错,要再过两年,学生会更多,师资力量有些偏少,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先锋军在43年就开始推行全民义务教育,再过两三年,大规模的中学生即将毕业,会有更多的学生升入中专和大学。

在先锋军的教育规划中,在49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中要施行高校扩招,争取在5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10万。

三巨头把一五计划定在从49年才开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人才。

没有相关人才,一些项目就算有钱也施展不开。

至少49年的时候,先锋军自己培养的高等人才陆续孵化出来了,加上从华夏引进的人才,也能积聚到一个应对工业体系的数量了。

“先锋军不是从国内招揽了很多老师教授吗?不是从国外还邀请了许多老师吗?”张钰哲不解,这一点他还是认可先锋军的,至少先锋军没有一股脑地把国内的老师教授一网打尽,不至于让国内断了传授。

他之前之所以犹豫,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内随战乱丛生,总有新长成的学子孜孜求学,总得有人就近授业解惑吧?虽说很多学子南下来先锋军求学,先锋军还为此设立了很全面的助学资金,但总有一些不愿意离开的学子需要有人教导。教育,什么时候都不能间断呀。

“这边偏重于理工科,可选择的人员还是偏少,才邀请了大量的国外师资力量。”余青松唏嘘道。

这么多年了华夏人才还是偏少,先锋军这边大学生在校人数已经突破5万人了,却没有足够的师资,不得不向国外邀请,连日本人都请了不少。

不少日本人会华语,水平也不错,最关键的是此时华夏日语翻译的人比较多。

请外教来是需要大量翻译的,否则讲课别人也不明白。

三巨头在44年就有意识的培养德语人才,为接收德国人才做准备。

不过这么短的时间,学会德语容易,掌握那么多的专业词汇却难,就算换成英语、法语或者拉丁语的专业词汇,也不是短短几年就能熟练掌握的。这些年先锋军培养出的德语高等级翻译还不足七百人,一部分还要安排去翻译从德国搜刮来的各种资料,能留在那些德国老师身边做翻译的已经不多了。

先锋军这几年陆陆续续从德国引进了超过4万的各类人才。工厂中大量德国技工身边只有一些初级翻译,有些身边甚至没翻译。也幸亏他们靠技术吃饭,一些工作手上的动作是想通的,能让人一目了然。

其实先锋军引进的德国人才中,高等级人才相对偏少。

美苏英法诸大流-氓早就盯着这块肥肉了,相对于美国人的优厚条件和全面的搜刮,愿意来东联国的高等级人才很少,毕竟东南亚这边以前还被欧洲人认为是蛮荒地区,论受欢迎程度,这年头还不如经济环境看上去更好的南美。

加上一百多个被先锋军提前或者暗中下手转移的高级人才,来东联国的德国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一共还不足三百人。

来先锋军的德国人才虽多,但基本都是中低档次人才,就连中档次的也是美苏挑剩下的,数量还很少,大部分都是基本功还算扎实的普通工人,其中有一半其实就是来先锋军打工。甚至还有超过五千人是先锋军从各地战俘营中挑出来的德国人。

先锋军也没什么好挑的,比起华夏国内,东联国显得更加一穷二白,常年被当做原料殖民地的东南亚很多工业项目都是需要从零开始,那些德国普通工人和低层次人才也算是合适的带路人。

欧洲其他地方来的人才要少一些,不止是语言,欧洲其他各国人才流失相对较少,流出去的人才也多数选择一个美国梦,不像德国人那样可选择的余地不多。偶尔一些人才,依靠华夏和南洋这么多年受影响的英法翻译也足够应付了。

还有一个没多少选择余地的,那就是日本。

相对于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有近水楼台便利的先锋军更喜欢狠挖日本的那些高级人才。

对于日本人才,美国人和苏俄等看不上,此时老蒋又顾不上,原历史中日本虽然战败,但人才却都没有多少损失,没有断层,两颗原子弹让他们快速投降,让本土上的科研力量得以保全,才能在战后快速恢复。

这一次,三巨头想挖一挖日本人的根脚。

“日本和华夏文化相近,日本人中懂华语的多,华夏日语翻译也较多。很多专业名字也很相近,一些字句此时也相似,更容易懂。日本高级人才虽然算不上多高级,但给我们夯实基础也将就着用吧。”三巨头这一将就,就各种手段齐上,搜刮来了近7万日本各色人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