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专题 文章 用户中心
242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重回九零:手握灵泉奔小康 > 第32章 都是一些小事

重回九零:手握灵泉奔小康 第32章 都是一些小事

作者:园九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04-24 06:48:50 来源:大海中文网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章节阅读:

“古瓷上的装饰画出现在宋代,这是您这讲义里说的,在目前发掘出来的隋唐以前的瓷器里,很少有在瓷器上做绘画装饰的,而在宋代出现带有装饰画的瓷器其实也是民窑里的一些低端瓷器,比如说磁州窑等民窑。其实,磁州窑说好听一点那就是高端的上档次的‘陶器’,跟正宗的官窑比起来,在瓷土、烧造工艺和质量上可是有着天壤之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在宋代呢?”看着马嵬曾听的认真,李凡也懒得去给马老师留啥面子了,“我个人认为这里主要是有二个原因,一个是人口增加市场需要的原因,另一个是文化普及的原因。”

“不是北宋的官家喜欢朴素吗?在北宋时期,普通人家可是不许使用瓷器的。我认为北宋时期的那些五大名窑的瓷器是因为这个才成为素面的!”马嵬曾说道。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后世研究的一个错误结论。当然,这个因素是有的,但绝对不是真正的原因。”李凡摇摇头继续说道,“在宋代以前,各朝各代,无论是统一的时候还是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民间很少有画师和画匠存在,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真正算得上是画作的,好像是唐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那个年代里,有专职画师吗?没有,晚清以前,他们都是文官或者是文人。所以,很多人说中国的古画是文人画。画家是官员,他们有可能给瓷器画画然后去卖钱吗?没有这些文人的创造,在北宋时期也就只能出磁州窑那样的低端彩绘装饰瓷器了。”

李凡的话让马嵬曾顿时回答不上来,他在研究古瓷的时候是就技术研究技术,而眼前这个小年轻的学生却是综合性的看待,是把历史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了。对这一点,他还真是不如李凡。好在,马嵬曾并不好面子,既然李凡能够有想法,那他就不妨认真的好好问问刚才说的人口和文化普及的问题。

“小李啊,你刚才说人口和文化的因素,你好好的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其实很简单。”李凡张口就来,“根据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目前基本认定了一些历史上的人口数据。在秦朝的时候,全国人口不过2000万人,那个时候,读书学习是贵族士大夫家里的事情。到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全国人口也从国家鼎盛时期的6000万人锐减到了3500万。这么点人口,能有多大的市场?这么点人口里,能有多少文化人?所以,早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士人家族的事情。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更是造成了社会人口大量减少,而那些没有权力读书,却是自学了文化的人怎么办?还有啊,由于士族的抵抗,新兴统治者感觉到了传统士族阶层对通知的危害和敌意,原来的文化人不够用了,甚至是不能用,不敢用。曹操最后不是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略吗?可是在那个时代,普通平民百姓还是无权获得学习的权力。连学习都没有,还谈什么工艺文艺的创作?”

李凡说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逻辑题,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所以,那个年代的许多装饰图形基本上都是由帝王专管的匠人制作的,这与新型画作也好,装饰物也好,都不相干。而从西汉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些礼节和礼节上的纹饰,当时也不会有人考证是如何形成的,一切照搬就是。所以到了汉唐时期,制作玉璧的纹饰与春秋时期的并无多大差异,是不是这个原因?”马嵬曾脑子也不笨,被李凡的话带出了由头,马上就“拾人牙慧”了。

“是啊,马老师,从三国归晋以后到隋唐这300多年里,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是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先后出现了五胡乱华、南**等封建割据。到了隋唐初期的时候,仍然士族阶层把握着国家命脉,那样的历史背景,那样的环境,根本不可能出现瓷器制造的大发展,不过是作为一种日用器皿还存在在民间。”

“你说的对,所以,秘色瓷的出现也是在盛唐以后,我记得盛唐时期人口已经增长到了9000万了,也只有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可能促进瓷器的发展啊!”马嵬曾此时真的是开窍了,“后来又发生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悲剧,中原大地上民不聊生,怎么可能出现在瓷器上的彩绘?就是到了北宋时期,也是人口暴增的最厉害的时代,人口已经有了近1。4亿人口了,社会的需求自然就能出现了磁州窑那样简单的彩绘了,啊,今天跟你这么一讨论,还真是有大开眼界的感觉啊!”

北宋时期,帝王偏爱文化,喜欢素雅,就是科举考试也是以诗文词赋为主。在那个时候,瓷器的生产已经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顶峰。做出来的瓷器堪比玉器,所以,北宋官家规定,高端的瓷器“同等于”玉器。这样,高端瓷器自然没有法子“落入百姓家”,而在北方的一些被辽国统治和靠近辽国的地区,他们不受北宋控制,一些民间类似磁州窑的窑口却是兴旺的发展。当然,这也与唐山等地盛产上好的瓷土有关。可要说这个时期的瓷器绘画那还是初级阶段。

北宋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被金国灭亡,后来又是蒙古人,这些民族在文化传承和修养上几乎为零,蒙古族在成吉思汗之前连文字都没有,他们对瓷器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使用功能不要装饰功能,在这个时期,瓷器使用范围却扩大了。

两人聊到了这里,基本上把张老的那个瓷瓶的来龙去脉推演的差不多了。那瓷瓶其实就是在家里盛放鸡毛掸子、长柄鞋拔子和马鞭之类东西的一个器皿,同时也具有装水或者当奶罐的功能,是一个绝对实用的日常用品。既然有了这个推断,剩下的就是去各种古籍里,各种考古发现里去寻找推断的证据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 错误举报